攝取故事之後


一個人最喜歡的故事是什麼樣的?如果忽略掉那些文筆不調,支離破碎的平庸故事,在很多以相對客觀的眼光看來都有一定水平的故事當中,一個人會最喜歡那個故事呢?大概會是一個跟自己有著那麼些共通點的主人公,通過自己所幻想的路徑,做出自己堅定地認為不同於世人但正確的選擇,然後達成了結局--一種如果自己是主人公的話,也想要達成的結局。

雖然這應該是對於那些「攝取故事」的人來說的,或者說對以「攝取」為目地而讀的故事來說。單純作為過眼雲煙一般隨某些朋友,親戚去看的電影之類,也可以很好看很喜歡。但是攝取故事,目的是為了從故事當中攝取情感,攝取肯定,攝取一些自己所追求但是從沒有追求到的壯麗的東西。

一個有些特別的主人公,不能和自己在自己為之自滿的地方發生衝突。自認為有些小聰明的人自然不會喜歡愚笨的主人公,覺得自己還算能看穿人心的人看到鈍感的主人公是也會恨其鈍感。但是又不能太完美太耀眼,那樣就讓人覺得更難受了,一想到自己還有些缺點,便消沉得很。如果有那麼一個主人公擁有自己認為可以自滿的特質,又兼備著那些可能被認為是缺點,但自己卻堅守不願放棄的特質,總之就是擁有著自己執著的大部分東西,那樣的主人公肯定很對胃口。可能就是那麼一個有一些特別的小能力,有些自發自願的孤單的主人公。可能還要在內心深處真切地期望著什麼,但是卻因為大扺沒有辦法實現,從來沒有拿出來努力追求過。

有了一個看上去是自己的影子的主人公,至少是自認為關鍵的部分跟自己重合了,然後就是故事的進程了。故然誰都想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,但是如若故事當中如此,那讀者又要陷入自我懷疑了,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,活該事事不順。必定要有一些可見的過程。過程當中的處事方式要跟幻想中的自己重合,如果自己平時總是顯得另類,被別人警告這樣不能成功,那則更加需要了。看到主人公在故事的進程當中,行動跟自己所期望的相同--猶其在面臨大的決擇的時候,當要放棄什麼而得到什麼的時候。如果主人公做出的選擇剛好相反,那可能對這個故事瞬間就失去興趣了。對我來說,如果描寫什麼奮鬥精神,那簡直超惡心。

最後是結局。一定要是一個能接受好結局,但不一定要是完美的。只要主人公(同時也是自己)所追求的東西得到了,就很好了。至於其它牺牲了什麼放棄了什麼,如果都是一些自己所認為可以放棄的東西,但又是周圍人所不認可的,就更好了。放棄了曾經不得不擁有的東西,而得到了真正想要的。比如牺牲了所謂「養育」了自己的故郷,或者失去了肉體變為僅有意識存留現世的幽靈,但是獲得了理解,愛情,或者永遠的生命與旁觀的權力。

這麼理想的故事,確實很少會有。就算有相對符合的,很可能也在某些地方有些脫線,因為故事畢竟如此。在這樣的故事當中,想要攝取的是一種自我肯定。看到主人公用自己的處事方法,做出自己也會做出的選擇,達成自己滿意的結果,然後不禁想對外面宣揚,明明我這樣也是正確的,明明我這樣也能得到我所想追求的,明明做出那樣的選擇沒有錯,為什麼你們都要勸說我讓我放棄。平時一切的自卑興懷疑都通過故事的主人公消散了,故事撫摸著心靈,包容著異樣的自己。

即便如此,故事終究並非自身所為,主人公也並非自己。讀完這樣順暢的理想之中的故事之後,又會回想,是不是我比主人公少了些什麼?也許是少了那麼一兩個小技能,也許是覺得主人公雖然跟自己相像但卻有膽識的多。進而覺得自己也許並不能追求到想要追求的,原因似乎並不在外界的不屑,而在於自己,在於自己不配擁有,在於自己做不出那樣的努力。最後又陷入另一種自卑當中去。

「攝取故事」,攝取故事中的曲折,惊險,成功,來試圖肯定自己是正確的,然後又墜落到自我否定,好似能產生一時快樂的藥物,過後卻有更多的苦痛。但是我也依然續繼地攝取,因為除了虛構的故事,再別無可依。